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制度論與歷史社會學專題
Seminar on Institutionalism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7067 
課程識別碼
325 M56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8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1Soc7067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制度論是當前社會科學最有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三十年來,制度論影響並轉化了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取徑。但這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領域也充滿異質的聲音,有多元的理論傳統和紛雜的分析概念。這門課,首先要介紹制度論當前的知識景況,了解制度分析的共通要素,以及不同理論傳統的差異。其次,是要對照與社會學研究最相關的兩種制度理論;重視文化認知與意義建構的組織制度論(或稱建構制度論、社會學制度論),以及強調權力衝突和時間脈絡的歷史制度論。在組織制度論方面,我們的核心關切是:行動者如何在多重制度邏輯的運作脈絡中,透過目的性的行動,建構意義,彈性詮釋形式化的制度規則,而創造、維繫、改變制度結構?在歷史制度論方面,我們著重在歷史方法的議題,探討如何使用比較方法、個案方法,敘事分析和過程追蹤,來研究制度的生成、運作動態與變遷。這們課希望促進兩個理論傳統的「對話」:建構制度論,應該在方法論的層次上更重視過程取向的歷史分析;歷史制度論,應該在本體論的層次上更重視文化認知、象徵體系和社會行動的關聯。

這門課的課程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一) 制度論概觀:基本議題
我們將綜合、區辨不同的制度理論,介紹制度的構成要素和基本分析架構,了解制度如何影響行為,以及,特定的制度形式如何形成,如何成為穩定的結構(制度化),又如何被行動者所破壞、揚棄或轉化(去制度化和制度變遷)。我們將討論不同理論流派如何分析制度環境、組織場域和行動者的關係,以及它們在本體論上和知識論上的假定,例如:社會秩序的構成原則、行動的動機、順從的機制,以及結構與行動、文化象徵與物質實踐的關聯。

(二) 社會學制度論當前的理論議題與經驗研究
早期組織理論的新制度論(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著名的主張是制度同型化(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外在環境的壓力(如文化迷思、規範信念和權力強制),使得行動者必須採取特定的組織結構或行為模式,才能獲得社會支持,結果是,大家看起來都很像。這種理論觀點預設一種沒有反省、「照著做就對」的行動邏輯,因此被後繼研究批評缺乏能動性的理論(theory of agency)。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學的制度論,大都強調,行動者雖然受到制度所束縛,但是,他們有知識、有目的、有策略,能夠看穿制度的矛盾,找到空隙,在權力競逐和象徵鬥爭的微觀過程中,結合資源,創造意義,來改變或維繫制度。這種分析取徑,又可以分為三股相關的潮流:(1)制度邏輯觀點(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2)制度工作(institutional work);(3)制度企業家、論述與制度動態。

「制度邏輯觀點」認為,我們的各種生活處境,是坐落在多重制度邏輯所交織而成的社會位置。例如,醫療照護,同時被專業主義的邏輯、市場化的邏輯和科層治理的邏輯所影響。每個制度邏輯,都有獨特的運作原則、價值、信念、假定,讓我們能夠組織日常活動,理解生活世界的意義,建立自己的認同。制度邏輯影響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和生活經驗。但是,行動者並不只是被制度邏輯所形塑而已。多重制度邏輯可能存在矛盾,行動者是有想像力的,他們能夠意識到不同的制度秩序在文化象徵和實作上的差異,並把這些差異整合到他們的思維和行動決策,因而可能創新或轉化既有的制度邏輯。個人或組織如何透過有目的的行動,來創造、維持或轉化制度,這便是「制度工作」的研究焦點。這股知識潮流將行動看做制度動態的核心,探究「誰」在做制度工作?「如何」做制度工作? 這些研究關懷促發發許多研究探究「制度企業家」如何建構論述,透過講故事的敘事模式,創造共享的意義體系,影響人們對制度秩序的了解。

這些制度論的研究潮流,都強調制度具有象徵結構的要素。因此,在這部份,我們將先從法律體系的運作來討論正式規則與象徵結構的關係,在以三個單元討論「制度邏輯觀點「、「制度工作」,以及「制度企業家、論述與制度動態」。每個單元都結合理論介紹和經驗研究。

(三) 歷史制度論與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制度論的浮現,與歷史社會學的典範轉移,幾乎同時發生。1970年代末期到1990年間,歷史社會學的主流典範是以「多變項分析」為師的比較研究。1990年代以後,歷史社會學發生幾波辯論,結構變項的靜態比較分析受到批判,學者們轉而強調過程的觀點,使用敘事方法來分析一連串具有因果關聯的事件,如何在時序中開展,導致我們所關心的結果。歷史制度論,繼承比較研究對鉅觀結構的重視,關心塑造人類命運的資本主義發展,階級形成,市場理性,國家建構,政治轉型、社會抗爭與福利政策,但在方法上,與歷史敘事的轉向接軌,從時間序列的面向,分析行動者賦予意義的社會行動和制度結構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事件序列的敘事分析,經常採取個案方法(within-case method),雖然掌握歷史過程的複雜動態,但常被批評缺乏堅實的因果推論,以及難以形成一般性理論。-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研究方法的進展,大部分在回應這樣的批評。過程追蹤(process-tracing)這股方法潮流,想在個案研究中確立因果機制,來檢證理論、建構理論,或解釋結果。另股潮流,則試圖將跨個案(cross-case)的比較分析,與個案內的事件序列分析結合,以建立類型,建構或檢證一般性的理論。
在這個部分,我們將先透過經驗研究來介紹歷史制度論的基本特質,再進入歷史方法的討論,了解比較方法、個案方法、事件序列的敘事分析、過程追蹤,以及比較方法和事件序列分析的結合。

(四) 歷史制度論的經驗研究
我們將閱讀一些代表性著作。Theda Skocpol 的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是從結構比較分析,轉向歷史制度論的奠基之作,也是歷史個案方法的絕佳範例。 Ellen Immergut 和 Paul Pierson 的著作是比較研究的範例,也代表不同的制度研究典範;Thomas Ertman 的著作示範了如何結合比較方法和個案敘事。柯志明的「番頭家」是國內歷史制度論首屈一指的著作,劉若凡的「成為他自己」,處理了制度、文化與歷史的關係,可幫助我們思考如何結合歷史制度論與組織制度論。 

課程目標
這門課重視理論與經驗研究的結合。我們不僅介紹不同制度論流派的理論觀點與方法,探究它們在社會本體論和知識論層次的假定,我們也將閱讀經驗研究來了解這些理論、方法與背後的假定。這門課希望訓練修課學生,對有興趣的研究主題做制度的思考。不管你的研究興趣是政治、文化、經濟、家庭、教育,醫療還是科技與社會,希望制度分析的思維模式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能對不同研究領域的學生都有幫助。 
課程要求
一、 修課學生需選擇一個有興趣的經驗現象,隨著課程進度,對這現象作思考與,以訓練制度分析能力。期末報告需要撰寫一篇制度分析的研究大綱。研究大綱中應包括:(1)界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制度」(任何你感到興趣,可能會發展為學位論文的主題),(2) 依據你所掌握的知識多寡,介紹制度的生成與變遷,制度運作和環境因素的關連,制度誘發的行為其後果等,從制度現象的介紹中,提出研究問題 (3) 從本課程的指定閱讀和其他文獻,指出你將採用什麼理論觀點和歷史研究方法,來回答問題,篇幅約七千字。
二、 本課程的閱讀份量,英文文獻大約是每週80頁,閱讀份量不輕。修課學生每週必須針對指定閱讀撰寫一到兩頁的 memo。第二週到第四週的Memos,因為在訓練學生基本的制度思考,所以有指定問題。第五週以後,請自行針對指定閱讀作批評性的回應。前三週的memos 必教,第五週到第十七週的memos(共十二週),可以選擇只交十週。請提出最值得討論的問題,以及你對問題的初步思考。
三、 修課學生應帶著問題來上課,積極參與討論。有些週別會指定同學做報告。報告的指定與方式待安排。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W1 9/13 課程介紹

一、 基本議題

W2 9/20 什麼是制度?定義、邏輯與分析架構
Scott, W. Richard., 2013,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ch.3-4(pp.54-112), Los Angels, CA: Sage.

Memo指定問題(二擇一)
(1) 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現象,根據指定閱讀中所討論的制度的構成要素與分析架構,對這個現象做制度的界定與說明。在你的界定中,制度的三大支柱,規制(regulative)、規範(normative)、認知(cognitive),何者為主?在說明制度的特性時,請指出在象徵、關係、活動和人造物(artifcats)的面向上,制度的主要承載者(carriers)為何?
(2) 請以你有興趣的制度為對象,說明這個制度運作的基本邏輯(如果有多重交纏的制度邏輯,也請指出)、驅動人們行動和造成順服的機制(mechanisms of motivation and compliance),以及取得社會正當性的根源。

W3 9/27 制度的建構與制度化
Scott, W. Richard., 2013,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ch.5-6(pp.113-179), Los Angels, CA: Sage.

Memo指定問題(二擇一)
(1) 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制度,討論或提出假設來說明制度生成的過程。請特別關照以下幾個問題:制度的生成是自然發生的,還是人為設計的?權力和利益在其間產生什麼作用?特定的行動者,例如:國家、企業組織、協會、專業人士、社會運動,以及邊陲行動者,在制度的生成過程中又扮演何種角色?是供給面還是需求面的因素,促成了制度的生成?
(2) 請針對你有興趣的制度,討論或提出假設來說明:特定的制度形式如何形成穩定的結構(即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或被普遍採行(即制度形式的擴散)。在說明制度化時,請注意底層的機制(underlying mechanisms);說明制度形式的擴散時,請注意規約的(regulative)或文化認知的(cultural-cognitive)過程。

W4 10/4 制度過程與組織場域
Scott, W. Richard., 2013,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ch.7-8(pp.181-259), Los Angels, CA: Sage.

Memo指定問題(二擇一)
(1) 個人或組織經常面對來自外部制度環境的壓力。請以你關心的社會活動或現象為焦點,討論:制度環境的壓力來源為何?是否有不同的壓力來源?彼此之間是否互相衝突?面對制度環境的(多重)壓力,個人或組織(可以選擇特定的行動者)採取什麼策略來回應?權力、利益、文化認知和組織過程,如何形塑回應的策略?
(2) 請聚焦在你所關心的社會活動或現象。說明這個社會活動或現象的組織場域,描繪場域的邊界,指出主要的行動者和他們彼此的關係。如果組織場域呈現結構化(structuration)的現象,請說明其特質。

二、制度論的核心議題與經驗研究

W5 10/11 正式規則體系與象徵結構 (Formal Rule Systems and Symbolic Structures)
Suchman, M. C., & Edelman, L. B. (1996). Legal rational myth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law and society tradi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21(4), 903-941.
Edelman, L. B. (1992). Legal ambiguity and symbolic structures: Organizational mediation of civil rights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531-1576.

W6 10/18 制度邏輯和歷史機遇(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Historical Contingency)
Thornton, P. H., Ocasio, W., & Lounsbury, M. (2012).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 John Wiley & Sons, Inc.. pp.1-15
Murray, F. (2010). The outcomes that roared: hybrid exchange strategies as a source of distinction at the boundary of overlapping institutions1.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6(2), 341-388.
Dunn, M. B., & Jones, C. (2010).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institutional pluralism: The contestation of care and science logics in medical education, 1967–2005.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5(1), 114-149.

W7 10/25 制度工作、施為與意義建構(Institutional Work, Agency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Zilber, T. B. (2002). Institutionalization as an interplay between actions, meanings, and actors: The case of a rape crisis center in Isra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1), 234-254.
Symon, G., Buehring, A., Johnson, P., & Cassell, C. (2008). Positio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resistanc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labour process. Organization Studies, 29(10), 1315-1336.
Currie, G., Lockett, A., Finn, R., Martin, G., & Waring, J. (2012). Institutional work to maintain professional power: recreating the model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Organization Studies, 33(7), 937-962.
Dacin, M. T., Munir, K., & Tracey, P. (2010). Formal dining at Cambridge colleges: Linking ritual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mainten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6), 1393-1418.

W8 11/11 論述、敘事與制度變遷(Discourse, Narrativ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hillips, N., Lawrence, T. B., & Hardy, C. (2004). Discourse and institu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9(4), 635-652.
Zilber, T. B. (2007). Stories and the discursiv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Israeli high-tech after the bubble. Organization Studies, 28(7), 1035-1054.
Munir, K. A., & Phillips, N. (2005). The birth of the'Kodak Moment':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Organization studies, 26(11), 1665-1687.
Martens, M. L., Jennings, J. E., & Jennings, P. D. (2007). Do the stories they tell get them the money they need?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in resource acquisi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5), 1107-1132.

三 歷史研究方法

W9 11/8 歷史制度論:導論與研究範例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 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 臺灣社會學,5: 1-71.
林國明,2001:〈歷史、制度與政策:台灣醫療保險體系部分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臺大社會學刊》,第29期,頁111-183
林國明,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 臺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 臺灣社會學研究, 1997, 1: 77-136.

W10 11/15 期中停課

W11 11/22 歷史研究方法:個案方法、比較方法及兩者的集合
林國明,2012,。收於瞿海源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二): 質性研究法》第六章。台北:東華出版社。
George, Alexander L., and Andrew Bennett. (2005)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hs8-10. The Congruence Method” 151-232. Mit Press, 2005.



W12 11/29 制度變遷理論
Capoccia, G. (2015). Critical conjuncture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mes Mahoney, Kathleen Thelen eds. 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 pp.147-179.
Mahoney, James., and Kathleen Thelen., 2010, A Theory of Gradual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eds.,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8.
Hall, Peter. 2010,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Rational Choice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eds.,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4-224.

四、 歷史制度論的研究範例
W12 12/6 歷史個案方法的研究案例
Skocpol, Theda. 1992.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2; 38-62; 424-479.

W14 12/13 歷史比較方法的研究案例
Immergut, Ellen M., 1992, "The Rules of the Game: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In S. Steinmo, K. Thelen and F.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 57-8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aul. 1994.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4-73

W15 12/20 歷史個案方法與比較方法的結合
Ertman, Thomas. 1997. Birth of The Leviath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9

W16 12/27 台灣的研究案例(1):土地制度與族群政治 
柯志明,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頁1-275

W17 1/3 台灣的研究案例(2):歷史、文化與學校制度
劉若凡,2015,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台北:衛城,頁55-320
 
參考書目
見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參與與口頭報告 
20% 
 
2. 
每週 memos 
50% 
 
3. 
期末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 
第2週
9/20  什麼是制度?定義、邏輯與分析架構 
第3週
9/27  制度的建構與制度化 
第4週
10/04  制度過程與組織場域 
第5週
10/11  正式規則體系與象徵結構  
第6週
10/18  制度邏輯和歷史機遇 
第7週
10/25  制度工作、行動與意義建構 
第8週
11/01  論述、敘事與制度變遷 
第9週
11/08  歷史制度論:導論與研究範例 
第10週
11/15  期中停課 
第11週
11/22  歷史研究方法:個案方法、比較方法及兩者的集合 
第12週
11/29  制度變遷理論 
第13週
12/06  歷史個案方法的研究案例:福利國家與性別政治 
第14週
12/13  歷史比較方法的研究案例 :健保與年金體制 
第15週
12/20  歷史個案方法與比較方法的結合 :現代國家的形成 
第16週
12/27  台灣的研究案例(1):土地制度與族群政治  
第17週
1/03  台灣的研究案例(2):歷史、文化與學校制度